<td id="4pvyx"><cite id="4pvyx"><tr id="4pvyx"></tr></cite></td>
  • <pre id="4pvyx"></pre><p id="4pvyx"><strong id="4pvyx"><small id="4pvyx"></small></strong></p>
  • <track id="4pvyx"><strike id="4pvyx"><ol id="4pvyx"></ol></strike></track>

    1. <tr id="4pvyx"></tr>
      四川省委宣傳部   四川省文明辦  主辦
      中國文明網  |   未成年人網  |   四川地方文明網站群  |   天府文明論壇  |   投稿  |  熱線電話:028-86967177
      山花獎作品《通江民間歌謠校補圖注》主創談:把大巴山民歌介紹給更多人
      2022-11-02 10:26:00 四川日報
      分享到手機

       

      黃尚軍、潘大聰等在通江開展田野調查。

        透過一首樸實的民歌,可以聽見飽滿的情感、土地的聲音,更能洞悉一方歷史、民俗與方言的歲月流變。

        在第十五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頒獎典禮上,由巴中市通江縣報送、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的《通江民間歌謠校補圖注》(上、下)榮獲優秀民間文學作品獎。日前,記者采訪了該書主編潘大聰、黃尚軍以及執行主編李國太,聽他們講述《通江民間歌謠校補圖注》出版的臺前幕后。

        主編潘大聰:

        “通江民間歌謠是巴山兒女智慧的結晶”

        對于《通江民間歌謠校補圖注》獲得第十五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該書主編之一、通江縣文化館副研究館員潘大聰感到非常高興和自豪。

        “通江地處秦巴山區,自古人文薈萃,文化根脈源遠流長,通江民間歌謠是巴山兒女智慧的結晶?!迸舜舐敱硎?,民間歌謠很多是人們在生活、勞動過程中自發口頭創作出來的音樂形式,之后通過口耳相傳的方式在一代又一代人之間傳播?!坝捎诂F代化浪潮的沖擊,使民間歌謠對年輕一代來說越來越陌生、遙遠,有些已經處于瀕危狀態?!?/p>

        正是民間歌謠可能面臨失傳的境況,讓潘大聰和同事們有了搶救、保護、傳承民間歌謠的緊迫感,“20世紀80年代,老一輩文化工作者已經采錄了大量的通江民間歌謠,這些資料一直存放在縣文化館的庫房里,處于‘睡大覺’的狀態?!?/p>

        如何將這些寶貴的民間歌謠資料保護并傳承下去,如何對蘊含其中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深度挖掘,成為擺在潘大聰和通江縣文化館工作人員面前的一大挑戰?!斑@個時候我們想到了向高校尋求幫助,通過校地合作的方式,擴大研究隊伍、強化科研能力?!迸舜舐敻嬖V記者,經過一番努力后,他們找到了四川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黃尚軍,由他帶領研究團隊,開始對通江民間歌謠進行系統梳理和研究。

        《通江民間歌謠校補圖注》全書近180萬字,包含圖片1200余幅,通過圖文并茂的呈現方式,為通江方言、民俗、歷史乃至文化研究提供了珍貴詳實的第一手資料?!拔覀冊谘芯恐?,就確定了本次研究的目的絕不僅僅只是呈現一個經過校對、整理和解釋的文本,我們更希望讓讀者能夠直觀理解歌謠中所唱的通江生活場景、風土人情,所以我們想到了圖片,以圖注的方式來輔助理解,這樣也有助于把大巴山里的民間歌謠介紹給更多人?!?/p>

        研究團隊堅持運用田野考察與文獻研究相結合的“多重證據法”來開展整理和研究工作:通過對了解通江方言流變的民間學者的走訪和對文獻資料的查閱來闡釋民歌中的方言內容;通過圖片來還原歌謠中的民俗生活場景,對歌謠中的方言和民俗進行詳細校注,多方面呈現通江民間歌謠的文化內涵,搶救性地保護大巴山地區的瀕危文化遺產。

        主編黃尚軍:

        “研究民歌是我多年夙愿”

        “研究民間歌謠,可以說是我多年的夙愿?!秉S尚軍長期從事四川民俗與方言的研究,當通江縣文化館向他發出邀請后,雙方一拍即合。

        多年來,黃尚軍對于上世紀80年代“民間文學三套集成”的相關資料有著持續性的關注?!爱斘业谝淮畏_已經泛黃的通江民間歌謠資料時,我被人們表達方式的豐富性深深震撼?!秉S尚軍以歌謠中的“鄰居”舉例稱,有同吃一口井水的鄰居、坎上坎下的鄰居、豬圈挨豬圈的鄰居……“每種表達的背后,都是不同的鄉土人情關系,非常有意思,更別說描寫‘笑’和‘哭’的方式之豐富了?!?/p>

        在《通江民間歌謠校補圖注》歷時4年的編寫過程中,黃尚軍平時在川師大給學生上課,每逢寒暑假和節假日,就奔赴通江開展田野調查,前后往返通江20余次?!耙郧暗奈幕ぷ髡咴谑珍涍@些歌謠時,可能會存在筆誤的問題,還有很多當時在日??谡Z中常見的詞匯、表達方式,如今的年輕一代已經不再使用了,民歌中的很多生活場景離現在的年輕人就更遠了……這就注定這項研究不能僅僅在文本層面展開,必須要深入田野,找到那些經歷過那個年代、熟悉民歌中的語言與場景的人,來幫助我們校正與補充?!?/p>

        令黃尚軍印象深刻的是,當地上了年紀的老人們在得知他們正在開展通江民間歌謠研究之后,很感動,也很支持,“我在通江的時候,他們就來跟我擺龍門陣,聊通江方言和民俗活動。很多人已經七八十歲了,有時候跟我一聊就是大半天,形成了數量巨大的采訪錄音?!?/p>

        2021年春天,黃尚軍為了拍一只民間歌謠中唱到的鳥,舉著照相機在雨后濕潤的田地里蹲了很久,“突然鳥飛起來,我舉著相機就去追它,結果腳下踩空整個人摔在了地上,相機也陷進土里?!碑敃r黃尚軍只是覺得腿有點疼,后來到醫院一檢查才發現膝蓋的半月板裂了。一直到2021年國慶前后,黃尚軍才丟開輪椅。

        執行主編李國太:

        “對于相關研究的開展很有范式意義”

        剛開始,研究團隊主要依據早年的油印本和后來的整理本進行校對。

        “不同版本的互校是開展校補工作的重要基礎?!薄锻ń耖g歌謠校補圖注》執行主編、四川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李國太表示,由于上世紀80年代的民間歌謠收集是以文化工作者手寫抄錄為主,之后印刷版本是在手稿基礎上進行編輯整理,“所以最初的手抄本對整個校補工作的開展意義重大?!?/p>

        李國太至今記得發現通江民間歌謠手抄本的時刻?!坝幸惶?,我們在通江縣文化館的庫房內查找資料時,找到了一個大布包,打開一看,全是牛皮紙封面的作業本,里面的紙張已經泛黃了,看了一兩行上面的字,再將油印本拿來一對比,我們發現這就是當年收集民間歌謠的手抄本?!?/p>

        雖然長期做民間文化相關研究,但以民歌為對象開展專題研究,這在李國太還是第一次?!拔矣X得參與這次研究,對于年輕一代的學者來說,一方面是打開了大家的視野、增長了見識;另一方面,接下來對于相關研究的開展,也是很有范式意義的?!?/p>

        作品介紹

        《通江民間歌謠校補圖注》由潘大聰、黃尚軍擔任主編,李國太擔任執行主編,由四川民族出版社于2019年12月出版。該書以20世紀80年代搜集的通江縣民間歌謠為底本,結合數十年的田野調查,對歌謠中的方言和民俗進行詳細校注,同時輔以大量民俗圖片,以圖注文,以文釋圖,全方面呈現通江民間歌謠的文化內涵,搶救性地保護了大巴山地區的瀕危文化遺產。全書近180萬字、1200余幅圖片,圖文并茂,為通江方言、民俗、歷史乃至文化研究提供了珍貴詳實的第一手資料。

        2022年9月,《通江民間歌謠校補圖注》榮獲第十五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優秀民間文學作品獎。

       ?。ㄋ拇ㄈ請笕襟w記者 成博)

      編輯:李尚維

      掃二維碼手機瀏覽及分享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四川文明網版權所有
      三级毛a片短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