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游擊隊指揮部舊址。
韓信練兵地——牟陽故城。
從陜西漢中經南鄭,過蜀門秦關,進入四川3公里處也即稱為入川“第一村”的鐵爐壩村,距今已有2200多年歷史。在這個村里發生的許多故事,最是可歌可泣!
列入紅色旅游景區
史料記載,公元前206年左右,劉邦與項羽爭霸,當劉邦暫時處于弱勢地位時,隱忍入蜀,休兵養士,廣招人才,地點就在而今的鐵爐壩。之后,劉邦拜韓信為大將軍,韓信即在鐵爐壩所在地一個名為大壩的地方訓練軍士,在現如今稱為鐵爐壩的地方開設軍械作坊。冷兵器時代的軍械都是烘爐打制,所以后來這地方就叫鐵爐壩,2000多年以來一直沿用至今。韓信在巴蜀籌措兵員和糧餉,并在鐵爐壩歷練軍士,其訓練的軍隊勇猛異常,在之后的各大戰役中一路勢如破竹,為劉邦奪取天下、建立漢王朝立下了豐功偉績。三國時期,蜀漢曾在鐵爐壩激戰,這里是米倉道上有名的古戰場遺址。
最為可歌可泣的是,1935年初,紅四方面軍撤出川陜蘇區前,著手組建了一支名為“川陜邊區守留陣地游擊隊”(后定名為“巴山游擊隊”)。這支游擊隊,一方面肩負牽制國民黨軍隊對紅一、四方面軍攻擊的重任,另一方面也為保住川陜革命根據地、為日后紅軍重返川陜有落腳之地打下基礎。歷時五年時間,巴山游擊隊活躍于陜西漢中南部、四川通江西部、廣元東部、南江北部的廣大地區,建立了以桃園(也即鐵爐壩)為中心,縱橫約300里的游擊根據地,威懾重慶,劍指漢中。
對此,國民黨如芒刺背,從1938年秋開始調集川陜兩省軍隊南北夾擊清剿游擊隊。這支在人跡罕至的川陜巴山老林堅持了5年多浴血奮戰的游擊隊,戰勝各種艱難困苦,經歷了大大小小數以百計的戰斗,近2000名游擊隊員最后全部壯烈犧牲。
2003年12月,鐵爐壩村游擊隊指揮部遺址被巴中市人民政府公布為“近現代重要史跡”類文物保護單位,并在游擊隊指揮部遺址原址重新修建了巴山游擊隊紀念館。2016年12月,巴山游擊隊紀念館被列入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名錄。
走過艱辛創業路
新中國成立后,鐵爐壩村走過了70年艱辛創業的歷程。
上個世紀50年代初,鐵爐壩村人口最少的時候,僅有六七戶人家。眼看著灑滿英雄鮮血的地方將要被人遺忘,與巴山游擊隊同年成長的彭永成,決心要在此做一番事業。1935年出生在鐵爐壩的彭永成,開始擔任民兵連長,繼而擔任黨支部書記,把鐵爐壩的生產搞得轟轟烈烈。不少搬走了的村民又紛紛遷了回來,很快鐵爐壩村就有了40多戶人家。
人口增多了,土地卻沒有增加,20多年過去,雖然艱苦努力,但是卻只能解決基本溫飽。1983年,退伍軍人黃存林辭去鐵飯碗的工作,回鄉擔任了鐵爐壩村黨支部書記。
上任以后,他積極爭取政府支持,1983年開始動工修建南(江)南(鄭)公路。1985年,南南公路正式通車。交通方便了,村上又積極想辦法發展生產,發動村民開墾荒地,種茶葉、花椒,把水田改旱田種玉米,還搭設大棚種蔬菜。
但是因為離縣城太遠,當時南南公路還是碎石路,車輛顛簸厲害,蔬菜運輸經不起顛簸,容易損壞腐爛,桃園鎮(今光霧山鎮)全鎮至今不過3000人,購買力非常低,種出的大棚蔬菜賣不出去,只好取消大棚種植。后來退耕還林,茶樹、花椒樹也不能種了,僅有的田土根本無法讓村民生活水平有更大提高。雖然想了很多辦法發展生產,但是卻沒有一條路能行得通。
形成米倉道旅游景區
2005年,鐵爐壩村開始發展農村生態旅游。號召在外打工的青年們通過各種手段宣傳鐵爐壩,吸引陜西漢中、西安和成都、巴中的游客前來鐵爐壩觀光旅游。但當時鐵爐壩村住戶分散,游客要找食宿,很不方便。村上就動員分散的村民易地搬遷,在現在的村委會所在地修建房屋便于接待游客食宿。其間,借助脫貧攻堅政策,村民修建房屋,政府補助每戶村民2萬元,分戶修房的村民迅速增長,當即達到90戶。
但這仍然無法滿足源源不斷的游客,村上探索實行了土地租賃,與林業局聯手打造旅游,并請來旅游設計專家,就鐵爐壩村的旅游進行考察設計,形成了如今米倉道旅游景區的旅游雛形,并爭取資金修了通往大壩景區的道路。
2008年,鐵爐壩旅游業正式啟動,當時有3家旅游酒店投入營業,不少外地客商看到了鐵爐壩的潛力和商機,也紛紛到鐵爐壩開設餐飲住宿,至今鐵爐壩共有戶籍住戶120戶,形成了餐飲住宿一條街。
2016年,南江縣統籌安排,將現今的光霧山、鐵爐壩、大壩(即米倉山,亦屬鐵爐壩村所轄)聯合打造為4A級旅游景區,2020年已升級為5A級旅游景區。
南江縣將鐵爐壩從一個小山村打造成“生態植物、綠色產業、民俗文化、旅游觀光”的生態觀光園,在這里有蜀門秦關、巴山游擊隊紀念館、光霧山——諾水河地質公園博物館、牟陽故城等歷史文化景點供游客參觀游覽。光霧山、米倉道的自然景觀以及紅葉景觀,更是游客流連忘返、絡繹不絕的絕佳選擇。紅葉季節人流最高峰每天可達6萬多人,真可謂人山人海,熱鬧非凡。
這樣熱烈的景象,為造福后人在這片土地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英烈們地下有知,也會為之感到由衷的欣慰和自豪?。ǘ畔雀?文/圖)
編輯:楊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