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pvyx"><cite id="4pvyx"><tr id="4pvyx"></tr></cite></td>
  • <pre id="4pvyx"></pre><p id="4pvyx"><strong id="4pvyx"><small id="4pvyx"></small></strong></p>
  • <track id="4pvyx"><strike id="4pvyx"><ol id="4pvyx"></ol></strike></track>

    1. <tr id="4pvyx"></tr>
      四川省委宣傳部   四川省文明辦  主辦
      中國文明網  |   未成年人網  |   四川地方文明網站群  |   天府文明論壇  |   投稿  |  熱線電話:028-86967177
      匠心筑夢,古老非遺煥發新時代活力
      2022-10-21 17:18:00 四川日報
      分享到手機

       

      “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四川展區展出的閬中皮影《金雞報曉》。

      “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四川展區展出的會理綠陶。夏蕓 攝

      “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中央綜合展區展出的道明竹編熊貓?!∈』I展辦 供圖

      “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四川展區展出的夾江書畫紙。 夏蕓 攝

      四川王皮影藝術博物館展品。 受訪者供圖

      楊隆梅在編制竹編制品。 受訪者供圖

        編者按

        正在北京展覽館舉行的“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上,道明竹編、閬中皮影、夾江書畫紙、會理綠陶等四川非遺元素在中央綜合展區和四川展區大放異彩,共有數十件展品亮相現場。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四川深入推進文化強省建設過程中,非遺成為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呈現出令人振奮的新氣象、新局面。文創開發、網絡推廣、研學旅行……非遺傳承人打破窠臼,在傳承發展、活化利用上大膽探索,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上亮點頻頻。

        紙旅融合、以紙富民

        夾江書畫紙傳承新篇章

        “薄如蟬翼,韌比緞面?!痹凇皧^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四川展區,一摞由夾江竹紙制作技藝制成的書畫紙,吸引了觀展人員駐足。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夾江蜀紙,又稱書畫紙、竹紙,其手工造紙工藝始于唐、興于明、盛于清,傳承至今的生產流程與明代《天工開物》所載的工序完全相合。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造紙術,迄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如今,機器造紙突飛猛進,但古法造紙術并沒有消失。

        盛滿紙漿的石槽、各類古樸的木質工具,空氣中彌漫著竹子的清香,蕩料、抄紙聲此起彼伏……在青衣江畔,“中國書畫紙之鄉”——樂山夾江生產的夾江書畫紙與安徽宣紙齊名。

        “國之二寶?!边@句出自畫家張大千的評價,串聯起了他同夾江造紙,解不開的淵源。

        抗日戰爭時期,全國書畫名家云集川中,安徽宣紙來源斷絕,為了度過“紙荒”,1939年、1940年,張大千兩次來到夾江縣馬村鎮定制宜書宜畫的紙。他同紙農一起改進造紙技術,指導造紙師傅在竹漿中加入麻纖維以提高紙的強度,增加紙的浸潤效果。為了區別其它紙品,又加上暗紋,終于造出了名噪一時的“大風堂用紙”。

        “從選料到舀紙共有15個大環節,72道工序,每道工序都少不了?!苯衲?3歲的石利平,是當地第十三代手工造紙的傳承人,12歲起跟隨父親和祖父學習制作造紙原料和技術,對于造紙工藝,他熟稔于心?!皧A江手工紙,潔白柔軟、浸潤保墨、纖維細膩、綿韌平整,可保存數百年而不變;而機制紙幾年、十幾年后就會變黃、變脆?!?/p>

        時至今日,夾江書畫紙已形成一個品種全、產量大,集傳統手工造紙、中小學生書畫用紙、紙品深度加工為一體的產業格局,以此為載體,帶動了年畫、染紙、木版印刷、帖札、裝裱、紙札等行業的發展。

        2006年,夾江竹紙制作技藝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2008年,文化部授予夾江縣“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書畫紙之鄉”稱號。

        千年紙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是當地紙產業發展的強大依仗。然而,工業紙產業尤其是流水線生產的書畫紙發展日益壯大,給手工書畫紙帶來了全新的挑戰。當傳統的技藝走入當代,與工業化的機器流水線相遇,該如何“破圈突圍”再現生機?

        馬村鎮石堰村黨總支書記陳樹明介紹,在鄉村振興戰略大背景下,夾江縣因地制宜,以馬村鎮石堰村為中心,探索出一條“文化+旅游+產業”的特色發展路徑,大力發展手工造紙體驗、研學旅游、鄉村民宿等特色文旅產業。2021年,夾江縣全年接待游客突破600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突破70億元。

        “夾江書畫紙入選‘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呈現的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眾A江縣紙業協會秘書長王懷超說,千年紙鄉是夾江獨特的文化名片,書畫紙產業是重要的特色產業,夾江書畫紙文化歷經千年,雖然遇到了發展、傳承的難題,但當地人積極推進產業融合發展,讓技藝延續它的生命價值,書寫了紙旅融合、紙因旅傳、以紙富民的新篇章。(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晉朝)

        會理綠陶:

        碧玉流芳的堅守與傳承

        在“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中,一件碧玉一般、異常精美的會理綠陶展品《綠釉圓寶壺套裝》讓觀眾在此流連。

        10月18日,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走進位于會理市城郊的會理綠陶文化產業園,探尋會理綠陶的“前世今生”。

        會理綠陶非遺工坊傳承人韓春寅正在制坯,一抔泥土,經過他的手,一會兒變成一個碗狀,一會兒是一個細長的杯子?!爸婆?,只是會理制陶的一個環節?!毕慈ナ种械哪?,韓春寅告訴記者。

        據介紹,會理制陶工藝源遠流長,始于唐而盛于明。因為是用孔雀石作釉高溫燒制后成寶石綠色,而得名“會理綠陶”。由于綠陶一般是民窯生產,又地處山區,不會像官窯那樣因改朝換代或戰亂而停產,主要以生產生活用品滿足當地民眾的需要,反而保護了這一古老技藝的世代傳承。

        韓春寅說,會理綠釉陶瓷傳統的制作流程需要經過8個大環節、72道小工序,由采石、選料、碾磨、制坯、配釉、燒成、出窯組成。無論是制坯,還是配料,必須先要心靜,心無雜念,意念中只有陶。每一道工序都重要,并且相連貫,任何一道工序都不能有任何的馬虎,不然出來的綠陶都是不完美的。

        據介紹,會理綠陶一直沿用天然礦物作釉、原料,其中還加入植物灰等成分,經高溫燒造后致密度高、聲音清脆、無鉛無毒、耐酸堿,各種金屬氧化物在高溫下呈色、混熔、結晶,富于變化,可謂“入窯一色,出爐萬彩”。

        “燒制過程中,高溫帶來的色彩變化是有許多偶然因素的,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也是不可控的,因此能得到理想的畫面,是非常難得的?!表n春寅說。

        2009年,會理綠陶被列入四川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經傳承人韓進富、韓春寅父子多年苦心研究,恢復創燒出我國宋、元、明、清各代失傳的名貴釉種有:梅子青、石榴紅、天目釉、天青釉、金絲兔毫、晶鑫玳瑁、紫金砂、窯變山彩等八大釉系。

        2017年,在各級各部門的支持下,韓進富、韓春寅、王繼蘭等綠陶技藝傳承人建立了綠陶文化產業園,并創建為國家3A級旅游景區,會理綠陶博物館、綠陶研究所也應運而生,系統性地研發、制作、展示、傳承會理綠陶制作技藝。

        目前,會理綠陶的發展已列入《四川省工藝美術千億產業發展規劃》,是涼山州“十四五”規劃、會理市“十四五”規劃中重點打造的特色旅游商品。

        韓春寅說,在會理綠陶文化產業園,游客不僅可以看燒陶感受古老的綠陶藝術,也可以親自動手玩泥巴進行體驗,實現了從傳統單一銷售到旅游體驗消費的轉型升級。2021年,產業園接待游客等近9萬人次。(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何勤華)

        傳承利用“活起來”

        閬中皮影從舞臺走向大眾

        一只雄雞挺立在中央,四周環繞著紫薇花,斑斕的色彩顯得喜慶吉祥、富有生命力……在“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四川展區,這件小巧精美的閬中皮影《金雞報曉》頻頻“吸睛”。

        2008年,四川皮影戲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遺。據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介紹,四川皮影戲主要包括土皮影、廣皮影(又稱“渭南皮影”)和閬中皮影戲三類,其中閬中皮影戲流行于以閬中市為中心的南充、廣安等地,系閬中民間皮影大師王文坤家族所創。王氏先祖結合土皮影、廣皮影的優點,創出新型的閬中皮影戲。

        這件《金雞報曉》的作者,就是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閬中“王皮影”第七代傳人王彪和王訪兄弟倆。它原是十二生肖系列皮影中的一件,其雛形最早完成于2008年,后因籌建四川王皮影藝術博物館,兩人又對作品進行了完善。

        王訪介紹,閬中皮影用上等黃牛皮精制而成,《金雞報曉》更是專門選用肋部牛皮?!芭1程?,牛肚太薄,肋部的厚度、透明度、韌性更合適?!痹谥谱骷妓嚿?,則歷經原料加工、打磨、雕刻、敷彩、裝訂等工序,同時將傳統技藝與現代手法融為一體,尤其是在一件作品中,采用了雪花、拉絲、鏤空、陰陽等多種雕刻手法?!肮馐堑窨踢@一步,就要花四五天時間。上色又比雕刻更精細,一旦出錯就廢了?!?/p>

        過去,制作完成的皮影主要用于表演,《金雞報曉》則是專門開發的文創產品。近年來,“王皮影”旗下類似的產品已有上百個品種,包括書簽、背包、冰箱貼、筆記本等不同類型。除了十二生肖、鐘馗、關公、仕女、大熊貓等常見題材,還有根據閬中歷史名人、西漢天文學家落下閎開發的春節文化系列產品。在四川王皮影藝術博物館,還能根據游客的熱成像制作皮影,將這份獨一無二的“私人定制”帶回家。

        其實,早在2004年,王彪和王訪就動起了文創開發的腦筋,不過當時僅限于傳統皮影人物?!皞鹘y雖好,但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應該往更現代、更卡通的方向發展?!睘榇?,他們一口氣招聘了12名大學生,其中包括3名研究生,不光傳授傳統皮影的制作、表演技藝,更專門從事文創開發、節目創作、研學旅行等業務。

        以節目創作為例,截至目前,兄弟倆領銜的四川川北王皮影藝術團已有20多個傳統劇目和現代創新劇目,例如以皮影戲的方式再現飛奪瀘定橋。王訪介紹,疫情前,藝術團在位于閬中古城核心區的四川王皮影藝術博物館365天不間斷演出,每天3到5場,“最多一年觀眾超過15萬人次,每天最多有上千人次觀看?!?/p>

        而在研學旅行方面,兄弟倆認為光“看”還不夠,他們為小學到大學不同年齡層次的受眾,分別編制了不同的教材,并與學校、旅行社簽約合作。學生來到博物館,可全程“沉浸式體驗”,自己雕刻、上色制作皮影,并利用其創作、表演一臺節目?!懊康街苣?、節假日,甚至有成都、重慶的學生遠道而來?!蓖踉L說。(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余如波)

        道明竹編傳承人楊隆梅:

        讓傳統竹編更有現代生活氣

        憨態可掬的“大熊貓”、造型雅致的茶具……行走在“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無論是在中央綜合展區,抑或是四川展區,來自成都崇州市道明鎮的竹編產品總能吸引觀眾的目光。

        參展的兩件(套)道明竹編產品,均由工匠采用道明竹編工藝手工編織而成?!暗烂髦窬幱兄?000多年的歷史,從秦漢時代起,生活在今天道明鎮附近的人們,就開始用當地隨處可見的慈竹為原材料,通過一雙巧手,編制出背簍、撮箕、挑篼等生活用品?!眹壹壏俏镔|文化遺產道明竹編省級傳承人楊隆梅表示,道明竹編從原材料到成品,先后要經過刮青、破竹、制篾、刮平、分層、曬竹、劃絲、起底、編織、收口等工序進行編制。

        “傳統的道明竹編主要產品以日用品為主,但伴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運用道明竹編工藝制作的工藝品逐漸被市場青睞?!睏盥∶犯嬖V記者,透過本次被選入“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進行展示的兩件展品,恰好可以看出道明竹編傳統與創新的兩面。

        楊隆梅介紹,清初,道明竹編經歷了一個由粗到精,由簡到繁的發展過程。由此創造出兼具實用性與藝術價值的瓷胎竹編茶具,在相當長一段時間是地方獻給皇室的貢品,因此也成為道明竹編最典型的產品。而竹編大熊貓由于造型特別,更考驗編織者的細節處理能力,在編熊貓的四肢和耳朵時,需要替換竹條,編織一個竹編大熊貓,一位熟練的藝人往往要花一個多月的時間?!爱斨兴\用到的竹編技藝其實是前人早就摸索出來了的,我們只是在材質和表現形式上進行了創新?!?/p>

        通過在竹編的基礎上做加法,楊隆梅架起了一座傳統工藝通向現代人日常生活的橋梁。比如把以前編來隔熱的鍋圈做得更小、更精致,再在圈中放上一個貓眼,就成了耳環或者項鏈;將傳統竹編的挑二壓二技法運用到筆記本封面上,可以提升整個筆記本的質感;而竹編與手提包的結合,又使竹編與皮革兩種材質都獲得了全新的活力。

        獲得活力的不止道明竹編。以竹編為主題,當地成功打造出國家4A級景區道明竹藝村,成為成都近郊頗具人氣的鄉村旅游目的地,一項一度沒落的傳統手工藝在形式創新與鄉村旅游的雙重作用下,正在迎來復興。

        楊隆梅的竹編工作室就位于竹藝村的村口,在這個工作室里,楊隆梅除了接待專程前來體驗竹編的團隊游客,也向當地村民傳授竹編技藝,“道明竹編要復興,需要大家共同參與、共同努力。在我向師傅學習竹編時,師傅曾說‘不怕你學,就怕沒人學’,我現在向大家分享道明竹編技藝時,也是抱持著這樣的態度?!?font face="楷體,楷體_GB2312">(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成博)

      編輯:李尚維

      掃二維碼手機瀏覽及分享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四川文明網版權所有
      三级毛a片短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