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川考察三蘇祠時強調,要敬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善于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治國理政的理念和思維。成都市第十四次黨代會提出,我們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自覺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培根鑄魂、潤城化人,努力打造彰顯中華文明魅力、天府文化特色的世界文化名城。成都市堅定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建設的系列重要論述,積極服務文化強國戰略,正以“三城三都”建設為抓手,主動創新作為,注重內涵重塑與品質提升,加快推動世界文化名城成勢見效。
優化空間載體,增強城市文化氛圍
堅持統籌協調、功能錯位、優勢互補、多維一體的“三城三都”空間載體布局,保護利用一批特色文化遺產,提檔升級一批文化生活設施,孵化推動一批文化產業項目,規劃建設一批文化地標,不斷優化城市文化設施和文化產業的空間布局。
一是注重文化資源整合。制定《成都市大遺址保護管理條例》《關于支持在城市核心商圈建設文化新地標的若干措施》等政策規劃,構建包含歷史名人、歷史建筑、文物古跡、非遺技藝在內的全域化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開發體系。以古蜀文明、巴蜀文化、三國文化、大熊貓文化等文化IP為重點,加強天府文化資源數據庫建設,助力文化傳承介質、文化平臺和文化地標等信息在全社會、各領域互通共享和便捷應用??茖W繪制“三城三都”地圖,動態描繪城市文化的地段、地塊與功能的空間布局,促進城市文化空間的整合利用,形成大眾化、可擴展、跨平臺的全景圖。
二是突出特色空間打造。圍繞推動“三個做優做強”落地落實,突出各區(市)縣文化特色,因地制宜推進城市文化空間差異化布局,大力發展傳媒影視、創意設計、現代文博、音樂藝術、會展廣告、競技體育等重點領域,實現文化功能與經濟功能的耦合。推動城市特色空間的科學化、規范化管理,以特色文創產業園區評定為重要抓手,創建一批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省級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支持申報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國家級體育產業創新試驗區、國家級文化和旅游夜間消費集聚區、國家體育旅游示范基地等國家級平臺。
三是加強公共文化服務。加強規劃建設,不斷增加博物館、圖書館、劇場、體育館、音樂館、美術空間等文化設施數量,構建“15分鐘公共文化服務圈”,針對市民需求擴大延時服務。加快推進天府文化公園、川大博物館群等文化地標建設,完善城鄉閱讀設施體系,推進城市閱讀空間建設,建設全民閱讀城市。立足公園城市示范區建設實踐,創作推出一批鐫刻成都印記、演繹成都故事的文化精品和“現象級IP”,策劃開展一批富于思想引領力和藝術感染力的文化活動,不斷滿足市民多元化審美情趣和精神需求。
壯大市場主體,提升產業發展能級
深刻把握文化建設的人本性、融合性,進一步壯大城市文化的建設與參與主體,充分發揮市場主體、社會組織、傳播者、消費者和廣大市民的作用,持續為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動力支撐。
一是大力引育“領軍型”文化龍頭企業。發揮政策激勵和引導作用,對“頭部”本土文化企業開展“一對一”專項服務,重點培育一批新的文化上市公司,提升文化企業的行業示范帶動作用。引進“鏈主”型文化企業落戶或設立分支機構、設計中心、孵化器,提升文化產業的競爭力和集聚度。發揮成都文創、旅游、美食、會展業的“長板”效應,加快促進其國際化、規?;l展。把握新興賽事運動爆發式增長機遇,引進一批世界級賽事運營團隊在蓉常態舉辦賽事和設立分部,力爭打造體育賽事“獨角獸”。
二是精準扶持“專精特新”文化創新主體。加大成都文創產業發展投資基金對創新性強、成長性快、發展前景好的企業及重點項目的“精準滴灌”。激發“腰部”文化企業活力,發揮其作為文化創新主體作用,著力打造一批文化產業“小巨人”。強化新技術的創新支持力度,鼓勵尖端文化裝備產業發展,推動先進技術與設備在廣播影視、廣告會展、文化旅游、賽事演出等領域廣泛應用。引導企業通過資產重組、兼并、聯合等方式,實現資源有效配置,構建活力迸發、內生互補的產業生態圈。
三是充分發揮文化社團協會“橋梁紐帶”作用。強化社團協會組織中介服務、管理功能,推動行業自治、有序運營。采用公益化、市場化、產業化的運作模式,借助數字化技術,強化優勢集成,盤活協會信息資源、數據資源和平臺資源,促進行業共同發展。依托“三城三都”領域的各類行業組織,加快制定沉浸式文化體驗、研學旅游、博物館評價等相關業務和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加快形成更高質量的“成都標準”,更好引領文化產業發展。
構建文化場景,拓展城市消費空間
構建以人為本的城市文化場景,對文創、旅游、賽事、美食、音樂、會展等領域進行差異化場景營造,不斷滿足市民對文化設施、產品與服務的多元化、高品質需求。
一是打造傳統文化煥新場景。挖掘凝練天府文化的場景元素、故事和產品,借助創意設計和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營造沉浸式、互動式文化場景。開發“歷史文化故居”“非遺技藝賦新”等體驗型文化消費場景,打造品質文化生活。推動博物館與文創、旅游、藝術、會展等融合發展,打造“博物館展示+文化體驗+消費場景”的綜合性博物館,深入推進博物館數字化創新,打造云上在線展覽、直播等“云消費”系列化新產品,激發城市消費新活力。
二是打造跨界跨領域融合場景。促進農商文旅體等產業內涵深化整合、外延融合帶動,依托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錦城公園等布局博物館、美術館、藝術館、書店等文化設施,將傳統休憩場景打造為文創休閑場景。結合天府綠道體系,植入音樂主題餐廳、文創書店、藝術展覽、時尚美學等新業態,推動天府綠道打造國家健康旅游示范基地。依托川西林盤特色,推動老舊房屋、鄉村墻繪、景觀小品藝術化改造,發展農業種植、農產品加工、休閑觀光、文化創意等新興產業鏈,打造活力鄉村創意新場景。
三是打造新興沉浸體驗場景。推進高新技術的創新應用,著力打造文化與科技、旅游、會展、藝術、運動等跨界融合的新場景,重點發展全息情景營造、4K/8K超高清沉浸式影院、5G超高清賽場、數字光影藝術展、藝術感官餐廳等數字經濟創新服務和產品。支持商業綜合體、購物中心舉辦沉浸式主題展,重點招引一批沉浸娛樂劇場運營企業,打造一批多元化沉浸式劇情體驗主題娛樂場館,策劃推出一批有代入感、互動性強的沉浸式體驗活動。
開展品牌活動,全面提升城市形象
采取國際品牌活動“引進來”、本土品牌活動“走出去”相結合,注重成都本土品牌培育、成渝區域品牌聯動以及“三城三都”品牌互動,構建以世界文化名城為主品牌的城市文化活動品牌體系。
一是推動自主品牌活動“精品化”。深入挖掘成都特色文化符號,推出一批“成都歷史”“成都設計”“成都智造”“成都服務”的活動品牌,從產品研發、宣傳推介、渠道拓展等環節多點發力,提升成都自主品牌活動的影響力。支持文化企業和專業機構舉辦成都國際音樂節、成都國際旅游節等,推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專業典范的品牌文化活動。結合“食、游、購、娛、展、演”等領域特色,打造文化活動數字化展示系統,積極開發適應“Z世代”消費特點的文化活動,增強成都文化品牌活動的市場動力。
二是鼓勵本土品牌活動“走出去”。建立常態化文化交流合作機制,提升本土文化品牌活動國際化的表達能力,強化活動與海外法律、文化的適應性,提升國際文化交流水平。加強與行業國際權威機構聯系,推動成都企業、展會、賽事、場館、行業組織等國際認證,促進成都品牌與國際接軌。持續辦好中國網絡視聽大會、世界文化名城論壇·天府論壇、成都國際詩歌周等活動,提升活動的國際化水平和全球影響力。加強與國際會議研究及培訓中心等研究合作,推動文化品牌、活動模式“走出去”,擴大城市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
三是推動國際品牌活動“引進來”。增強成都國際對外交往中心功能,開展重大國際文化交流活動,著力引進一批具有國際品牌影響力的高層論壇對話、前沿品牌展會、國際賽事活動,打造國家級國際交往承載地。提升主要場館服務品質,利用場館優勢吸引更多優質國際展會、賽事、演藝落戶成都。發揮行業組織和貿促會作用,大力拓展海外市場,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行業協會聯系,吸引一批優質國際展商、賽事運營主體、演藝機構來蓉開展品牌活動。
加強國際傳播,推動城市全球營銷
遵循新技術條件下的國際傳播規律,以特色文化元素、文化活動、文化IP為載體,創新海外傳播渠道、內容與組織方式,增強國際傳播能效,提升成都世界文化名城的國際知名度、顯示度和美譽度。
一是構建國際傳播的多元渠道。強化世界文化名城國際化傳播,融入對外交流國家戰略,構建境(涉)外媒體、海外社交賬號、國際航線、戶外平臺等多元化國際傳播渠道。加強與央媒海外渠道、海外華文媒體、中外文化交流機制化平臺等溝通合作,提升國際傳播抵達率。發揮成都作為國際航空樞紐的優勢條件,在重點國際航線航班及目的地城市開展“三城三都”品牌宣傳。聯手傳播能手在國際互聯網上策劃更多“看成都、游成都、拍成都、講成都”的精品力作,傳播更多成都聲音。
二是強化國際傳播的內容供給。研究分析海外受眾差異化“文化期待”,以成都美食、大熊貓、金沙遺址、詩歌等特色文化元素為載體,注重從情感維度上講好、講深“成都故事”。以受眾需求為導向,持續增強國際傳播的針對性,實現從“廣泛傳播”到“精準傳播”轉變、從“宏大敘事”向“微觀敘事”轉變。充分利用在蓉舉辦的國際文化交流活動、世界賽事活動等,強化議題設置能力,通過網絡文學、視頻、音頻、游戲、動漫、電影等方式,不斷增強“成都印記”?!?/div>
三是豐富國際傳播的組織方式。順應國際傳播主體多元化趨勢,豐富國際傳播組織方式,構建涵蓋官方宣傳推介、企業經濟合作、民間交流互動、自媒體傳播等在內的國際傳播方式。聚焦“三城三都”各類文化活動和議題,打造“頭部流量”,策劃組織線上線下活動,邀請國際媒體,外籍美食、旅游博主等到成都采風,通過短視頻方式分享“成都體驗”,提升國際傳播的生動性。積極引導企業、高校、智庫、協會等主體在國際交流合作中多維發出成都聲音,提升“三城三都”國際影響力。(中共成都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陳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