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讓城市更有氣質 創建讓生活更加美好
——四川省大邑縣全面推進精神文明建設見成效
近年來,四川省成都市大邑縣深入貫徹落實中央、省、市文明辦關于精神文明建設的系列工作部署,認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圍繞群眾需求,聚焦深化文明創建、拓展文明實踐、做優志愿服務、關愛未成年人等方面,切實提升公民道德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持續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廣大群眾幸福感、獲得感不斷提升。
健全機制
深化文明創建
統籌協調,強化組織保障。大邑縣成立了由縣委、縣政府主要負責同志任雙指揮長的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總指揮部,系統謀劃、統籌協調、督促檢查全縣文明城市創建工作。對標文明城市測評體系逐項分解,印發至各鎮(街道)、縣級各部門主要負責同志,明確工作目標,分解工作任務,制定工作措施,確保每一項任務保質保量按時完成。實行一周一巡查、一月一調度、一季度一抽查、半年一測評“四個一”常態化推進機制,對創建全國文明城市209個重點點位進行梳理形成臺賬,成立實地督查組,全覆蓋開展對標暗訪抽查工作。
聚焦重點,確保落實落細。針對農貿市場、背街小巷等重點區域,深入開展六大整治提升工程,補齊創建短板。啟動“十大不文明頑疾”專項整治行動,做到“不存硬傷、不留死角、不留盲區”,確保全方位達標。依托建筑圍擋、電子屏幕等載體,全方位、多視角宣傳公益廣告,設置“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公益景觀小品,深化志愿服務線上線下展示交流。常態化推進“友善優雅文明市民大講堂”活動,開展“文明有您·大邑更美”“文明茶館大家談”等文明倡導活動,邀請道德模范、文明勸導員等,圍繞不文明行為引導群眾開展討論,為文明城市創建建言獻策。
弘揚新風,推動創建長效。深入推進黨史學習教育,打造“大邑縣烈士陵園”“建川博物館”“劉氏莊園博物館”等三大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培育“美麗大邑”“文明大邑”等新型主流媒體,凝聚奮進力量。常態化開展道德模范、身邊好人等先進典型選樹活動。持續開展文明村鎮、文明單位、文明校園創建活動,創建市級及以上文明村鎮(標兵)21個、市文明單位(標兵)38個。以“致敬模范·德潤大邑”為主題,開展第五屆“道德模范·大邑好人”評選活動,評選出10名先進個人(團隊)。積極向中央、省、市推薦先進典型人物,樊建川、鄭冬等6人獲評第六屆成都市道德模范或提名獎,樊建川獲評第七屆四川省道德模范、入選第八屆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
做強陣地
拓展文明實踐
把準文化脈絡主線,推進陣地建設。依托劉氏莊園博物館等27座民國公館以及建川博物館等71座現代主題博物館,發起“百年安仁,館藏中國”博物館文明實踐聯盟,創新文化產品,打造“博物館式”文明實踐新模式。利用鄉村旅游等現代農旅資源優勢,建設鄉村美學文明實踐陣地,創新“文青微創”“鄉創基地”等文明實踐示范點標識,拓展陣地內睦鄰、悅享等5大空間功能,打造更具特色、更有溫度、更易進入的共享樂活社區。深挖農耕文化和農業特色資源,建設龍祥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稻香漁歌”新時代文明實踐基地等,舉辦“天府豐收節”“大地藝術節”等特色農事體驗活動,打造集農、商、文、旅、體于一體的文明實踐“網紅村”,以美麗鄉村文化留住鄉愁鄉情鄉韻。
把握文明實踐功能,強化服務能力。圍繞“我們的節日”主題,以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為載體開展特色節慶活動,以民俗文化浸潤人心。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防控期間,引導當地志愿服務組織和專業心理咨詢志愿者聯合開展網上抗疫,并創作《我相信》《非常春節,黃大爺二三事》等主題文藝作品;招募2000余名志愿者堅守疫情防控一線,匯聚防疫合力。構建“黨建引領+文明實踐+社區發展治理”工作格局,在全國率先成立成都市錦城城鄉社區發展治理培訓學院、成都市蓉創城鄉社區空間美學研究院,引入公益創投基金等社會資源搭建開放共享的實踐創新平臺,在共建共治共享中積極打造高品質文明實踐場景。
把牢思想政治屬性,打造特色品牌。成立大邑縣志愿服務促進中心、大邑志愿者服務聯合會,培育組建了“讓溫暖觸手可及”“文明有您·大邑更美”“文藝進萬家·文明你我他”等10余個志愿服務品牌。在成都非公企業學院建立新時代文明實踐基地,助力企業、社會組織、機關單位以黨的理論宣講提升黨建引領力,以黨建引領力提升發展競爭力。開設縣級友善優雅市民文明大講堂,半月一展演,在68個市級以上文明單位、87個市(縣)級“三美”示范村開展移風易俗、鄉風文明等主題大講堂活動,弘揚樂觀友善、奮發向上的城市精神。創新設立幸福講堂、流動家風講堂等10余類特色社區講堂,廣泛開展學習教育、政策解讀、創業培訓,實現理論宣講零距離。
聚力提質
做優志愿服務
搭建平臺,夯實志愿服務陣地。全縣實現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全域覆蓋,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和公共廣場、窗口單位、“愛心幫扶小站”等志愿服務站點,推動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五進”,筑牢線上線下志愿服務陣地體系,推動志愿服務陣地縱向覆蓋縣、鎮(街道)、村(社區),橫向輻射黨政群機關和各類企事業單位,提升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的覆蓋面和影響力,大力弘揚志愿精神,以志愿服務點亮城市文明之光。
統籌力量,建強志愿服務隊伍。不斷優化制度機制,聯合文明單位、愛心企業等組建大邑縣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總隊,統籌“螢火蟲志愿服務隊”“愛心金龍聯盟”“陸豹救援隊”“藍天救援隊”等26支社會組織力量,構建涵蓋愛心幫扶、應急救援、醫療衛生等多元化的志愿服務隊伍,力爭在現有9萬余名注冊志愿者、1300余支志愿服務隊的基礎上,實現新突破、新發展,推動志愿服務力量不斷壯大。
提升質效,打造志愿服務品牌。依托“群眾點單—志愿者接單—群眾評單”模式,設計維護市容市貌、引導文明行為、參與社區治理等志愿服務項目20余個,持續開展“大邑文藝志愿者鄉村行”“文明茶館大家談”等群眾性活動,讓文明風尚家喻戶曉、深入人心。深化打造“崇德向善大邑人?共建共享文明城”等志愿服務品牌項目,緊緊圍繞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這一工作主線,廣泛開展“強國復興有我”“志愿鑄輝煌”等文明實踐系列主題活動。
整合資源
關愛未成年人
拓展活動載體,培養未成年人良好品質。廣泛開展“新時代好少年”評選活動,5人獲評成都市“新時代好少年”。持續開展中小學世界讀書日主題活動以及書香校園、書香班級等評選活動,并推薦優秀的單位和個人參加市級比賽。組織全縣廣大未成年人參與清明節向先賢先烈獻花、抒寫感言寄語等網上祭英烈及主題班隊會、團日、烈士墓地祭掃等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
整合公共資源,建好用好活動陣地。全域化推進鄉村“復興少年宮”建設,打造特色點位1個。深入開展鄉村學校少年宮工作,在全縣32所鄉村學校少年宮開設了“特色大課間”“陽光星期六”“特色活動課”等趣味性活動項目。不斷強化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實踐教育和體驗教育,以“愛與天職”為宗旨,在全縣多個學校、城鄉社區廣泛開展關心關愛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活動。
創建文明校園,提升學生文明素養。堅持把文明校園創建工作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按照文明校園創建標準,扎實開展文明校園創建活動,開展“志愿服務進校園”“傳統文化進校園”等活動,強化校園文化建設,提升學生文明素養。目前,全縣共有縣級文明校園36所、市級文明校園9所、省級文明校園5所。
已取得的成績見證了大邑全縣上下推進精神文明建設的努力與汗水,也催發了廣大群眾持續將文明創建推向高潮的熱情與活力,接下來,大邑縣將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引領,以民需為導向,開拓進取,積極爭創全國文明城市,在文明創建的征途上奏凱歌、添華章。(鐘維蓉)
編輯:楊均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