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動有趣的墻繪為芳草區域增添活力色彩。
近日,一場主題攝影展在成都高新區芳草街街道火燒堰翠碧廊舉行,71幅作品依次擺開,仿佛無聲地講述著這里的10年“蝶變”。
未來5年,成都將以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為總牽引,加快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對此,成都明確提出:中心城區要推動城市有機更新、產業轉型升級、宜居品質提升、治理效能增強。
作為成都城市更新“主戰場”之一,近年來,芳草街街道主動在“融入大勢”與“彰顯特質”中尋求優勢、找準坐標,聚力打造“人文濃郁、活力時尚、老城新韻、宜業宜居”的高質量發展示范街道,成為成都在全國探路試點的一個縮影。
變化體現在“內外兼修”——
舊樓著新衣、街角添游園,老街舊巷煥新顏;深挖社區文化本底、聚合優質產業資源,記憶芳草重煥生機。
變化更體現在生活品質——
老小區加裝電梯讓回家“一鍵直達”、“15分鐘生活服務圈”方便快捷、“居民自治”實現共建共治共享……市民幸福持續“提檔加碼”。
城市更新沒有“完成態”,只有“進行時”。成都高新區芳草街街道正高質高效跑出更新“加速度”,增進民生福祉,不斷滿足居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從“獨角戲”到“大合唱”
以多元參與匯聚群策之力
創造幸福美好生活是城市有機更新的邏輯起點,無論古老巷陌,還是老舊小區,都是城市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而精細化的城市更新,更應關注居民的實際需求。
今年2月,在新玉林城市公寓改造工作中,芳草街街道聯合區級相關單位,與公寓居民代表舉行了整改問題會議,聽取訴求建議,通過實際論證將意見融入改造方案,包括把住宅外墻部分材料更換為真石漆,在原設計使用水泥砂漿的基礎上增設聚合物防水砂漿,進一步提升防水等級和小區景觀等。
創新機制回應民聲,惠民生更暖民心。芳草街街道堅持以黨建為引領,圍繞“成都生活樣板、活力社區典范”建設目標,多措并舉,讓老舊小區改造從改“硬件”延伸至建“軟件”,激發群眾的城市有機更新“主人翁”意識,變“獨角戲”為“大合唱”。
動員社區、部門,以及小區(院落)黨支部、院委會,還有志愿者三大主體力量,線上線下開展互動,構建“社區大黨委+大網格+小區(院落)黨支部+微網格”融合治理格局,建立“社區+共治部門+黨員群眾”的通力協作機制,將老舊小區改造的政策宣傳、方案設計、溝通服務等延伸至改造的“最小單元”。
聚焦居民需求,讓改造真正改到居民“心坎里”。組織黨員、群眾、院委會、網格員成立“改造小組”,通過壩壩會、入戶調查、意見箱留言、微信群交流等方式收集居民群眾相關訴求建議,同時梳理院落治理的痛點難點,力求在協商中找到各方意見的“最大公約數”,將“眾口難調”變成“同心協力”。
大力吸納多元主體,真正在城市有機更新中實現“共建、共治、共享”格局。改造前積極引入社區規劃師、社區營造師、社會工作者等專業力量,對方案設計加以指導,提升小區精細化治理水平。改造后運用“政府主導、商業化邏輯”的理念大膽引入市場力量,將公共空間交由企業運營,實現空間功能多元化。
建立多元治理長效機制,推動治理人人參與。組織黨員、群眾、社區營造師、企事業單位代表、自組織代表等組成“社區美好幸福生活觀察團”和“社區營造更新智囊團”,分類梳理出停車治理、院內綠化、配套設施增補等居民意見與建議,形成“具體問題+精準定位”的居民意見庫,全面掌握并解決居民“急難愁盼”問題,用心守護萬家燈火。
從“灰空間”到“新景觀”
以統籌推進提升功能品質
“拆墻并院后,環境美了,我們活動也有空間了,住得更舒心?!苯衲?月,原本一墻之隔的白云巷1號和3號院拆墻并院,搖身變為白玉巷大院,居民們十分開心。
改造前的白玉巷大院建于20世紀90年代,屬雜居院落。提及過去,老居民張國富頗有感觸:“各樓棟分布零散,道路破損,機動車停放也很困難?!碑敊M亙在兩個院落間的圍墻被推倒時,大家的心跟著亮堂起來。
拆墻的同時,配套提升也在同步推進,原有的下沉式停車棚填平了,新大門安裝了電子圍欄,院落里的“增綠”工作也沒落下。
白玉巷大院只是芳草街街道推進城市功能品質再升級的切片之一。堅持“整體策劃、成片打造、統籌推進”的城市有機更新思路,該街道采用“片區更新為主體、線性更新為紐帶、點狀更新為補充”的更新機制,實現改造精準到位、居民一致滿意的效果。堅守“中優”定力,搶抓成都大運會“辦賽營城”機遇,芳草街街道著力打造一環路“市井生活圈”,項目總面積約0.73平方公里,總共改造建筑77棟,市政改造約2.5公里,景觀改造約2.5萬平方米。去年7月,芳草街街道榮獲成都市“一環路市井生活圈規劃建設管理工作擔當作為先進集體”。
截至今年11月,芳草街街道累計改造完成82個老舊小區,增設多元休閑開敞空間,改造地下管網設施,粉刷裝飾外立面,添加安防設備,從“院內院外、地上地下、面子里子”提升城市功能品質,滿足適老、適幼等需求。
此外,為解決社區公共空間品質不高、公共服務設施不足、文化記憶淡化等問題,芳草街街道以“微更新”項目為抓手,對部分區域進行空間美化、功能再造、業態更新,營造出社區精致生活場景。針對空間閑置、資源浪費等問題,結合居民休閑游憩、景觀觀賞等公共需求,通過16個“兩拆一增”項目,拆除圍墻789米,增加綠化面積2895平方米、開敞公共空間2160平方米,系統集成綠道游園、文體空間等功能性配套,讓“邊角余料”成為“金角銀邊”,讓城市“灰空間”變身“新景觀”。
2019年,芳華小游園微更新項目獲成都市社區微更新創意項目評選活動三等獎;2020年,老成都蓓蕾記憶微更新項目榮獲成都市“愛成都·迎大運”社區微更新項目競賽活動一等獎。
從“留下來”到“活起來”
以融合創新激發蓬勃生機
11月5日晚,“高新芳草生活節·芬芳之夜”線下推廣活動在紫杉路步行街拉開帷幕,通過打造充滿“成都味”的街巷消費場景和獨具“芳草韻”的文娛體驗場景,開展多元線上線下活動,讓市民游客沉浸式體驗“芳草美好生活”。
攝影展、生活節、文創市集……月月有主題,周周有活動,在芳草街街道已是常態。圍繞“留住城市記憶 讓生活更美好”,芳草街街道持續深挖社區文化本底,激活老成都記憶,延續現代都市潮流。
有效融合玉林西路片區獨有的人文肌理、生活脈絡、城市溫度,聯手著名本土藝術家何多苓、翟永明,將閑置空間(原芳華社區辦公場所)打造為“白夜空間”社區美學空間項目,探索盤活閑置國有資產,集“策劃、融資、投資、設計、建設運營和管理、盈利”為一體的城市有機更新創新實踐之路。目前,已帶動周邊新增商戶10家,業態調整15家,產業發展成效初顯。
運用“政府主導、商業化邏輯”的理念大膽引入市場力量,以“社區出場地、企業來運營”的管理模式,將蓓蕾社區黨群服務中心一樓大部分空間與院子交由散花書院運營,不僅提供免費閱讀空間,還持續開展“周三電影日”“周五脫口秀”“周六樹下藝談”等系列文化活動。
這一模式下驚喜不斷:蓓蕾社區原辦公場所變身為“街FUN”文創街區,環衛垃圾房變身網紅咖啡館,小區自行車棚變身社區美術館等,最終形成了以“街FUN”文創街區為中心,星星點點文創空間環繞的開放式文創園區。
順應人民對幸福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新向往,芳草街街道還以“助推創業就業、提供生活便利”為核心,聚合多方優質社區商業資源,打造產業鏈完整、活力度彰顯、生活味突出的綜合性商業服務場景。
神仙樹綜合體便是其中的典型。此前,這里存在資源閑置、功能缺乏、投效較低等問題。芳草街街道按照“公益+市場”理念,聯合成都高新區社事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將其打造為具有公共文化體育活動空間,以及提供醫療、托育、購物、餐飲、娛樂等功能的社區商業綜合體,構建起社區“15分鐘生活服務圈”。
城市更新只有“進行時”。按照整體計劃,芳草街街道今年將對玉虹巷1、2、3、4號等26個老舊小區進行改造,現已部分進場施工。根據一環路“市井生活圈”,二環路“現代都市圈”的定位分類,至2025年末,包括藍天路3號、芳草街45號、四季家園在內的28個老舊小區將改造完成。
“站在新時代,芳草街街道將秉承‘人民至上’的價值依歸,把人民對幸福生活最貼近的設想,持續轉化為阡陌街巷的平常;把人民對城市的熱愛與追求,不斷具化為守望相助的行動,以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以高效能治理促進高水平安全,讓‘幸福芳草’變得更有溫度、更有質感、更有內涵?!狈疾萁纸值老嚓P負責人說。(佩奇 圖片由成都高新區芳草街街道提供)
編輯:楊均
相關推薦